硅作为未来负极材料的一种,其理论克容量约为4200mAh/g,比石墨类负极的372mAh/g高出了10倍有余,其产业化后,将大大提升电池的容量。但是,现在硅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充放电时,体积膨胀达300%-400%;2、Rsonline不可逆容量高、库伦效率低导致实际容量损失和循环寿命差。与锂合金化后,硅晶体体积出现明显的变化,这样的体积效应极易造成硅负极材料粉化,并且从集流体上剥离下来。而且由于硅体积效应造成的剥落情况会引起SEI的反复破坏与重建,从而加大了锂离子的消耗,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目前正在通过硅粉纳米化,硅碳包覆、掺杂,粘结剂优化等手段解决以上问题。
从工程的角度来看,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需要对电极或电池的总质量进行控制,电极的质量包括活性物质、填充在电极孔隙的液态电解质、粘结剂和导电添加剂以及集流体。因此,RS官网电极的能量密度取决于所用活性物质与非活性物质的质量比。提高多孔电极的能量密度的常用技术途径有:增加电极厚度(活性材料/集流体比例)和降低孔隙率(电解质/活性材料比例)。然而,由于电极内锂离子传输的局限性,电极厚度增加和孔隙率降低都会降低电池功率密度。此外,与石墨负极混合的比例会影响复合电极的容量和平均体积膨胀。因此,优化这些设计参数是开发高能高功率锂离子电池的关键。
Heubner等人考虑硅与石墨的混合比例、材料的体积膨胀,确定了硅基多孔电极的优化设计准则。他们定义了“变形阈值”,由于硅负极体积膨胀,电极中原本的孔隙会被填充而降低孔隙率,为了避免在充电过程中电极颗粒接触产生剧烈的变形和应力,以及孔隙率的剧降,电极初始孔隙率的存在一个最小值。电极设计时,孔隙率必须大于此值。此外,还定义了“倍率电流阈值”,欧时电子官网以保证受扩散限制的电流不低于所需的倍率电流,从而避免在快速充电时容量大幅减少。再分析了这些设计准则对硅基负极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利用分析得出的准则关系式优化电极设计参数保证电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1、孔隙率
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孔隙率ε0可以用式(1)表示:
(1)Vi是电极中各固相组分的体积,包括硅(Si)、石墨(C)、粘结剂(B)和导电剂(A)。V是电极涂层的整体体积。假定SOC=0和SOC=1之间,各固相组分的体积变化是线性的,各相的膨胀体积为初始值的ni倍,(硅、石墨、导电剂和粘结剂的体积膨胀分别为nSi=3,nC=0.1,nA=0,nB=0),考虑这种体积膨胀时,则不同的SOC状态下的电极孔隙率ε(soc)为式(2):
(2)假定在电池外包装壳体的限制下电池整体的膨胀被限制在ns倍(如10%),把各固相的真密度ρi(硅、石墨、导电剂、粘结剂和电解液的密度分别为ρSi=2336,ρC=2200,ρA=2200,ρB=1800,ρCC=8920,ρel=1500)和质量百分比ωi带入,得到式(3):
(3)根据公式(3),对于不同初始孔隙率的电极,锂化过程中,电极孔隙率与SOC的关系如图1a所示,图1b是对应的微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假定电极整体膨胀限制在ns=10%)。随着SOC的增加,孔隙率明显降低。当初始孔隙率在20-40%范围内(典型的商业石墨电极的孔隙率),硅基电极的孔隙率将在充电时迅速降至零。这样的过程会引起电极内部巨大的机械应力,引起硅的粉碎、电接触失效等,从而容量衰减。在中等初始孔隙率(50-70%)的情况下,孔隙率的减少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如果要保持SOC=1时,电极孔隙率不降至0,初始孔隙率需要在80%以上。
锂电池硅基负极电极设计参数的理论优化
重要申明:以上内容由鑫鸿迪美御用户发布,仅供参考之用,不代表本站任何观点,请自行判断其内容的真实性、安全性、以及风险问题。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犯版权的请联系管理更正!